近年来,阳泉市高新区杨家庄乡小西庄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立足自身资源优势,在产业发展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等方面持续发力,一幅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。
小西庄村村域面积2.14平方公里,耕地345.43亩,现有户籍621户,人口1246人。近年来,小西庄村积极探索发展路径,形成了花卉种植、煜祥砂器、泉白酒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,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砂货产业历久弥新。小西庄村素有“砂器村”的美誉,在清代《平定州志》中即有“砂产州北之中,村民陶为器皿,货之他乡”的详实记载,制作砂货的历史源远流长。砂货生产从采集原料就严格把控,经过粉碎、搅拌、摔打、揉搓等工序后,达到粘而不沾,既有劲道,伸展性又好的要求。砂锅“烧饭不变色,煎药不变性,炖肉不变味”,内外光洁、皮薄均匀、耐酸耐碱、轻巧耐用,具有取材天然、绿色环保的实用功效。阳泉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作为村里砂货产业的代表,其前身玉祥砂锅厂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,目前,公司拥有半自动化生产车间和手工制作车间,生产烧烤炉、蒸笼、药壶、砂盆、砂锅、砂火锅等50多种产品。
为了在新时代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公司不断创新求变。在传承传统手工制作和古法熏制着色技艺的基础上,引入恒温智能控制天然气煅烧技术,使得砂货产品在釉色、保温等性能上显著提升。如今,半自动化生产车间每日可生产500多件砂货,手工制作车间工人日均制作10多件产品,产品畅销河北、青海、西藏、山东等地,为本村村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,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悠久的砂货制作文化是小西庄村宝贵的文化财富。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,2020年,小西庄村联合砂货公司打造了特色砂陶文化墙,展示砂货制作的历史、工艺和文化内涵,成为村子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拍照,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,也为砂货产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。此外,村里还注重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,通过组织各类民俗活动,让划旱船、抬花轿等传统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,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阳泉泉白酒酒厂2020年成立,同年“漾泉白酒”商标注册成功。2024年10月,酒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,从小作坊转变为正规食品生产企业,在品质把控和规范化运营上迈向新高度。
花卉产业绽放新颜。2024年,小西庄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,将目光投向了花卉种植领域,在村子东边建成占地1536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,棚内万寿菊、孔雀草等花卉五彩斑斓,花卉基地配备了自动喷灌一体化系统设备、物联网技术,构建起温室精准环控、灌溉等标准化作业体系,为花卉生长营造稳定适宜的环境,延长花期,拓宽市场供应窗口。“这一批种植的向日葵是为了提供给高考考生,高考结束后我们将开始为国庆节期间的节日花卉种植。”小西庄村党支部书记郝俊红介绍。花卉种植绿化项目的落地,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还带动了本村就业,开启了花卉产业发展的新篇章。未来,小西庄村计划进一步丰富花卉品种,引入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,同时打造花卉展示馆,形成集花卉知识科普、种植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,逐渐完善花卉生产区拱棚建设及展示园附属道路硬化工程,使其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,为村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,推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。
流动餐饮广受欢迎。除了传统的砂货产业和新兴的花卉产业,小西庄村的流动餐饮产业同样发展得红红火火,这一产业已在村里扎根20多年。这支队伍活跃在阳泉四区两县,从业人数有200余人,设施设备卫生、安全,从业人员都经体检,持证上岗。特别是能够保证食品安全,在购进原料时,既进行质检,也索证要票,以质量第一为准绳,以饮食安全做保证。“流动餐饮”因其机动灵活、方便快捷、经济实惠,使宴席举办者从繁杂的宴席操办活动中解脱出来,得到极大青睐,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,增加了收入。
基础设施显著改善。近年来,小西庄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,成果斐然。交通方面,进村道路得到翻修,更加平坦宽阔,方便了村民出行和货物运输;水利设施不断完善,为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;电力供应稳定可靠,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;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,村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,为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,村里组建了卫生队,联合志愿者每日清理国道旁、河道旁、背街小巷的垃圾,同时整治修复偏僻小巷的不平整路面。此外,通过健全网格责任制,将全村划分为网格,每个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长,负责环境卫生区域的清理和维护,并设立积分墙,根据各网格清扫成果进行评分奖励,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。如今,村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,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。
生态环境保护有力。小西庄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。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,增加村庄绿化面积,如今村庄周边绿树成荫,空气清新。加强对河流、土壤等生态资源的保护,严格控制污染排放,守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。通过宣传教育,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,让爱护环境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。在花卉种植基地建设中,运用现代化的智能设施和环保技术,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,既发展了经济,又保护了生态环境。
村民积极共建共享。在乡村建设过程中,小西庄村注重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决策、建设和管理。通过召开村民大会、设立村民议事会等方式,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,让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“主人翁”。在花卉种植基地建设、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中,村民们积极出谋划策,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和日常管理,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。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,大家对村庄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。
如今的小西庄村,产业兴旺发达,村庄干净整洁,文化丰富多彩,村民安居乐业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小西庄村正以坚定的步伐、创新的举措,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,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,其成功经验也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思路。今后,小西庄村将继续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。(王方君)
山西日报、山西晚报、山西农民报、山西经济日报、山西法制报、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“山西新闻网-山西日报 ”。
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:0351-4281485。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,请发贴至论坛告知。感谢您的关注!
凡本网未注明“来源:山西新闻网(或山西新闻网——XXX报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