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泉市平定县东北部,有村掩映于绿树环抱之间,依山傍水,钟灵毓秀,名曰西岭,属巨城镇辖,地域面积4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580人,屋舍错落分布于岭上,交通便利,风景宜人。走在村中的青石路上,微风吹拂,绿意扑面而来,一幅山水画倏然铺展,既有诗情画意,也焕发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。
向绿向美,“五园”织新景
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。入夏的西岭村,已有阵阵蝉鸣,漫步街巷,但见翠色摇曳,草木葱茏,蝶绕芳丛,一派清新优美的景象。从19世纪80年代只有6000余株的林木保有量,到如今“推窗见绿”,栽种翠竹、玉兰、合欢、云杉等树木16万余株,西岭村“含绿量”可谓拉满,形成了“一核两圈”绿化带,即以居民区为核心向外延伸的两圈林带,实现了“村中有林,林中有村”。在满山披绿的背后,离不开一支发光发热的队伍——“老愚公”绿化建设队的付出。“改变环境,绿化与栽树是最快的捷径,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”,建设队队长郝满栋说道,“我们成立了一支由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同志组成的队伍,常年不间断开展绿化工作。”愚公移山,他们种树。为了节约成本,郝满栋带领大家培育苗木,坚持不懈20余年,西岭村完成了从荒山到满眼苍翠的转变。这一转变也少不了村民们的努力,每年春季,包括在外地工作的西岭籍村民都会回到西岭,一同参与义务植树,为绿化家乡作出贡献。
远处青山连绵,近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,房前屋后,菜畦整齐,藤蔓缠绕着篱笆,果蔬葳蕤。更有乡村公园点缀其中,为西岭村的美丽增色添彩。“和堂园”由“和谐阁”“和堂阁”“和文化一条街”三部分组成,二阁已成为西岭村地标性建筑;“乡情园、爱情园、亲情园、友情园、师情园”共同构成了“五情园”,讲述传统文化中关于“五情”的生动故事;湖光山色两相和,昔日“乱柴沟”变身为风景秀丽的“龙湖”公园,水域面积8800平方米,蓄水五万方,让西岭村的山美,水也美;“禾和”公园则包含了可观龙湖水面旖旎风光的“崇文塔”,体现田园韵味的“下南洼梯田”,以及“石岩刻”三处;“槐花园”作为村中心公园,生长着数十棵古槐,与“和盛园”“和寿园”“和德园”“和韵园”“和福园”五个口袋公园,以及农户门前的菜园、花园、果园融合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。“‘五园’的打造,不仅改变了人居环境,也吸引了周边游客的到来,可以看到‘绿水青山’正向‘金山银山’转变。”西岭村党支部书记张秋祥说道。
向实向安,改造惠民生
西岭村地如其名,平均海拔800米,属山地丘陵地区,过去,交通不便就成为村民的一大难题。从土路到水泥路再到柏油路,说起西岭村的变化,不得不提到路的三次变迁。拓宽、硬化、改造,一条条或是宽敞的大道或是蜿蜒的小径,无不见证着西岭村基础设施的完善。“修路之前,村里不通公交车,现在,公交车每天7趟往返于市区和村里,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。”郝满栋说道。除了柏油路,铺陈在村脚下的,更多的是由青石砌成的石板路,一砖一石都仿佛浸染着岁月的痕迹,风过林梢,卷起时光的韵味。没有大拆大建,而是修旧如旧,在保持西岭村原有古朴风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,既保留了乡村的传统历史底蕴,又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。亭台楼阁,雕梁画栋,处处透露出古朴、雅致的气息;自来水管,供气供暖,户户皆享受到现代便利。
来自娘子关的清澈甘泉潺潺流入村民家中,华润燃气输送着暖气,改变了传统的煤火做饭,冬天也不再那么寒冷。“五改”即改水、改路、改厕、改厨、改暖工程的顺利推进,让西岭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宜居乡村。铺设污水管道、自来水管道;推进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旱厕改水厕;集中供气,集中供暖,“东水西气卫生间”成了西岭村的生动写照。“铺设好管道以后,路面也同步硬化,保持平整与美观,并且实现了‘户户通’。”郝满栋说道,“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乡亲们都能享受到改革的红利,日子过得更舒心。”
“现在的成就,靠的是全村上下积极发扬西岭精神——三个字一个音,即‘捡、俭、艰’。”张秋祥说。勤俭节约,艰苦奋斗,秉持能节约一点是一点的理念,村干部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,把其他地方改造、拆迁时的废弃砖瓦、石头捡回来,用作建筑材料和装饰景观,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。“龙湖饭庄墙面的鹅卵石,就是我们从外地捡回来的,装修好后别有一番特色。”指着龙湖畔的饭庄,郝满栋介绍道,“同时,从‘规划要好,起点要高’的思路出发,西岭村聘请了中建集团设计院,市园林处退休老同志跟班作业,一山一石都要严格把关。”
向和向善,和韵树新风
“西岭一家亲,幸福在人和”的标语在晌午暖阳里熠熠生光,“和”文化已根植于乡村肌理,如春风般漫过西岭,生长出文明之花。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,西岭村不忘注重“和”文化的渗透。“将‘和’文化与人居环境治理、美丽乡村建设、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西岭村聚力传承与弘扬和美文化,丰富‘和’文化内涵。”张秋祥说道,“打造了长约167米的‘和’文化景观墙,将孔融让梨、将相和、六尺巷等家喻户晓的故事绘于其上,充满文化气息。”上方则矗立着“和谐阁”,与文化墙遥相呼应。“五情”公园、“崇和塔”“和盛园”等五个口袋公园以及多个文化小公园的建设,也是把“和”文化融入景观、让“和”文化活起来的体现。除此之外,还将关于“和”的概念、论述、经典“搬上”墙,图文并茂,从墙头铺展到院落,点亮大街小巷,随处可见的“和”文化成了西岭村的一大标志性符号。
“16年来,在村党支部、村民委员会的号召下,西岭村村民自愿捐集61万元,帮助了5位重症病人,在村民的帮助下,有2名年轻人现已重返工作岗位。”郝满栋说。为了表彰道德模范,树立示范引领,让“向和向善”之风浸润村民心田,从2017年开始,西岭村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会举办和美西岭道德模范表彰典礼。在这天,邀请村里老人齐聚一堂,欢度重阳佳节,同时,借着节日的氛围和寓意,评选出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“红管家”“老愚公”以及乡村振兴建设志愿者等多项荣誉,并为其发放奖金。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,更成为西岭村宣扬“和”文化的平台。“举办至今共花费10万余元,均来自于本村在外乡贤、务工人员和致富能手的捐赠,体现着西岭村精神文明沃土中结出的丰饶果实。”郝满栋说道。
秉自然馈赠,承祖德宗功,依今人造化,托时代新风,西岭村着眼乡村振兴,贯彻“两山”理念,一任接着一任干,形成如今的“阶梯式田园、窑院式家园、和文化大观园”,先后被评为“中国传统村落”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和“全国文明村”。今后,西岭村也将继续以“千万工程”为引领,把乡村雕琢得更加美好。(王静茹)
山西日报、山西晚报、山西农民报、山西经济日报、山西法制报、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“山西新闻网-山西日报 ”。
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:0351-4281485。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,请发贴至论坛告知。感谢您的关注!
凡本网未注明“来源:山西新闻网(或山西新闻网——XXX报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