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社区建设发一点光和热——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冬花
“喝点水,歇歇脚,今儿这天太热了,别中暑了。”5月19日上午,城区南山路街道新华东街社区阳光广场红骑驿站,73岁的李冬花一边热情地为广场上修剪绿化带的工人李素琴、葛建萍倒热水,一边和她们拉家常。
周末,阳光广场人来人往,不时有人来红骑驿站临时休息、给手机充电,李冬花总是热情接待。倾情奉献社区20载,66岁卸任社区党委书记,身患疾病经历了大手术,7年来依然热心社区事务,志愿服务随叫随到,李冬花蓬勃的生命力、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的热情、对党的事业的忠诚让人动容。
2001年7月,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,李冬花就任新华东街社区居委会主任。在此之前,她已有了3年的社区工作经验。“社区工作千头万绪,说到底就是和居民打交道,只有用心服务、真诚为民,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。”李冬花说。
为尽快熟悉掌握社区情况,李冬花带领社区5名委员,逐栋逐层、挨家挨户对居民进行登记摸底。李冬花幼时因患小儿麻痹,致使左脚走路不便,委员中,她年龄最大,一天下来,腿肿得像萝卜。同事劝她不必亲力亲为,坐镇指挥就行,李冬花却坚持自己的想法。就这样,她和同事们用了整整50天的时间完成了全社区36栋楼、2414户8000余名居民的登记摸排工作。看着几摞厚厚的分类登记台账,李冬花心里有了底,她说:“居民家里几口人,就业情况怎样,需不需要帮扶,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依据。”
社区办公场所简陋陈旧,办公条件艰苦,活动无法开展,初到社区,李冬花便有了改善办公条件的打算。2003年,她多次奔波,代表社区向市、区规划、建设部门提交申请。在她的努力和坚持下,新华东街社区服务中心获得审批并开始建设。然而,工程开工后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有居民担心办公楼建起之后会影响居民楼的采光,并向有关部门投诉反映。“社区办公楼是公用设施,是居民大家的事,大家的事就要商量着办。”李冬花说。为此,社区召集居民代表开会协商,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。社区还设置居民意见箱,广泛征求意见,倾听居民不同的声音。针对个别有情绪、意见冲突的居民,李冬花带领社区委员上门,从长远发展和居民切身利益出发,讲政策、做工作。最终,新建办公楼的方案获得了全体居民的理解和支持,工程顺利开工。两年后,搬进崭新的办公大楼,工作人员办公条件大大改善,社区各类文化活动有了场地和空间。办公楼外,阳光广场绿树成荫、花草鲜艳。办事便捷,环境优美宜居,居民们对李冬花竖起大拇指,纷纷称赞她为民负责眼光长远。
改善办公条件,美化居住环境之余,李冬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提升社区工作质效、全心服务居民上。她说,社区是社会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的桥梁纽带,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落实到基层一线,把居民的愿望诉求反映上去,就要传承发扬好我们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光荣传统,真正深入基层,倾听百姓心声,解决“急难愁盼”。
李冬花结合社区实际,借鉴先进经验做法,探索实施“五讲五制”工作法,最大限度提升社区工作者服务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在服务群众方面,讲责任、讲感情、讲奉献、讲方法、讲表率;在工作方法上,实行全程代理制、网络组团制、规范便捷制、全员覆盖制、文化带动制。党员带头,服务贴心,工作高效便捷,“双五”工作法被列入全省组织工作创新项目,收入全国基层干部学习培训教材读本。组团前来参观学习的省市队伍一拨又一拨,面对荣誉,李冬花一如既往埋头工作,她说:“服务就是最好的治理,百姓满意就是社区工作的标尺。”
抓工作效率,抓质量提升,李冬花雷厉风行。但共事多年的同事、领导,熟悉的街坊邻居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:李冬花有一颗善良又细腻的心。她引领组建威风锣鼓队、舞蹈队、书法班、志愿服务队,将退休职工、老党员、文艺爱好者汇聚在一起,发挥各自优势,开展各类主题文艺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,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,为和谐社区建设献计出力。她关注弱势群体,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,解决困难家庭成员就业,增加其收入。她实行入户调查、居民代表评议相结合的方式,开展低保申领工作,申报公正公开,退出机制完善有说服力,确保生活困难居民真正享受到政策福利。她熟悉掌握政策,积极为社区残疾人争取福利补贴和特殊岗位,举办残疾人运动会,让残疾人活得有尊严、生活有质量。
工作有方法有效率,服务顺民意暖民心。多年来,新华东街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和谐社区、全国文化先进社区、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、国家级残疾人之家等近百项荣誉,成为全市社区工作的标杆和典型。李冬花个人也因此获得“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”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“山西省三八红旗手”等荣誉。2009年,李冬花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回望20年的社区工作,李冬花百感交集。她说:“我来自工人家庭,1973年参加工作,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是党培养了我,是组织的信任,让我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所长,为百姓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这是我应该做的,所有的成绩和荣誉都属于党和人民。今后,我要尽我所能服务社区,带头参加党员志愿服务,为社区建设发一点光和热,让居民的生活因为志愿服务更加美好。”(薄红贞)
山西日报、山西晚报、山西农民报、山西经济日报、山西法制报、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"山西新闻网-山西日报 "。
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:0351-4281485。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,请发贴至论坛告知。感谢您的关注!
凡本网未注明"来源:山西新闻网(或山西新闻网——XXX报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