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唱念做打”初体验 亲手做个“戏中冠”
——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德胜街社区开展德胜少年“戏剧奇妙日”活动
7月17日上午,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德胜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欢声笑语不断。上站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社区实践站联合开展的“戏曲奇妙日”活动正在这里举行,30余名“德胜少年”在资深戏曲老师冯素芳的带领下,通过沉浸式体验,感受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。
生旦净末丑 零距离体验戏曲艺术
“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都有讲究……”活动伊始,冯素芳老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,为孩子们讲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。当道具箱打开的瞬间,精美的戏服、闪亮的配饰立刻引来阵阵惊叹。
“这件红色戏服上的龙凤纹样,象征着吉祥如意。”冯老师一边展示不同款式的戏服,一边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。7岁的李宇轩穿上戏服,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执剑动作,虽然步伐还有些蹒跚,但认真的模样赢得阵阵掌声。“我觉得自己就像戏曲里的大英雄!”体验结束后,他兴奋地说道。
巧手制头饰 传统文化润童心
在手工制作环节,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角色的头饰材料包。志愿者首先为大家讲解了项羽、花木兰等戏曲人物头饰的特点和象征意义。“为什么穆桂英的头饰上有这么多绒球?”8岁的桐桐好奇提问,在得到“这代表她巾帼英雄的气概”的回答后,开心地选择了穆桂英头饰开始制作。
活动现场,孩子们专注地弯折扭扭棒、粘贴装饰物。12岁楠楠为了做出“赵子龙”的威武感觉,反复调整头饰的弧度;几个小朋友互相帮助,分享制作心得。不一会儿,一个个色彩艳丽、独具特色的戏曲头饰就呈现在大家面前。
非遗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
“通过亲身体验,孩子们对戏曲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”德胜街社区党委书记表示,此次活动是社区“德胜少年”非遗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。今后将继续创新形式,让更多青少年在趣味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活动结束后,戴着自制头饰的孩子们意犹未尽,有的还在模仿着戏曲唱腔。家长张女士感慨:“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,孩子回家后还一直念叨着戏曲知识,传统文化就这样悄悄走进了他们的心里。”
山西日报、山西晚报、山西农民报、山西经济日报、山西法制报、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"山西新闻网-山西日报 "。
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:0351-4281485。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,请发贴至论坛告知。感谢您的关注!
凡本网未注明"来源:山西新闻网(或山西新闻网——XXX报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