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微”治理模式 打通市域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
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,做好当前形势严峻的疫情防控,阳泉市城区全面推行“党建+微网格”工作机制,即设立“微网格”、实行“微管理”、推行“微服务”的“三微”治理模式,通过整合网格内人、地、事、物等资源推进共建共治共享,既丰富了“微网格”服务功能,又激发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。
“微网格”让服务群众零距离
阳泉市城区致力于提升基层治理单元为民服务、应急管理、平安建设的快捷反映能力;致力于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、精准化水平,构建点对点、面对面密切联系群众的的桥梁纽带,推进“微网格”建设,按照小区大网格、楼院中网格、单元小网格、楼层微网格的方式,把网格建在群众中,实现人在格中走、事在格中办。把300—500户的大网格细化分解为30—50户的“微网格”,65个村(社区)的350个大网格已经分解细化为5105个微网格,解决了网格管理人员少、工作量大、管理困难多的实际问题,这有利于更好的面对面管理、心贴心服务。每个“微网格”分别建立了微信连心群,住户入群率达到100%,到点到位,全部功能下沉到“微网格”。
根据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,阳泉市城区把点多面广的公共经营场所,建立了临时“微网格”,将商场、超市、酒店、药店、商铺以路段或片区划分,网格长由行业主管部门党员干部担任,网格员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党员担任,主要负责督促业主严格落实“两码”验证、通风消杀、设置隔离点等疫情防控措施,对发现异常情况进行登记并立即报告。
活动开展以来,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需要,通过志愿者招募、居民自荐、群众互荐、组织选派等方式,确定网格内在职党员、居民党员、“五老人员”、入党积极分子、群众志愿者、楼栋长、居民代表、社会组织、物业公司等人员5300多名,组建“微网格”,明确信息员、代办员、调解员、协管员、宣传员“五大员”基本功能,在“微网格”中开展服务,通过党员带头落实好微网格化治理,及时有效的服务得到群众一致好评。
“微管理”让服务群众智能化
“3月25日,我通过扫描‘微网格’连心群的返泉问卷调查二维码,及时汇报了自己从外省返泉的信息,在接收到信息不到10分钟,网格员就入户进行了登记及疫情政策告知,并施行了居家隔离线上服务,我觉得这种智能化‘微网格’服务既便捷又高效,对于我们这些年纪大一些的老人来说,非常的必要。”陶然社区的王大爷讲到自己的亲身经历。
围绕智能化“微网格”思路,阳泉市城区制定了“微网格”责任清单,定区域、定分工、定职责,将具体分工在小区院落和微信群、进行公示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的方式,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将“网格员入户”和“群众满意度”等功能整合到“线上”,将网格员入户情况和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手机测评系统服务“呼叫”,打造“15分钟服务圈”。
“微服务”让服务群众更温馨
阳泉市城区在开展“微服务”中,建立社区党组织、机关部门和社会组织、小区物管企业之间的联动服务机制,完善相关权责清单,增强了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。对网格中的独居老人户、残疾人户等实行党员干部“一对一”结对服务,建立信息台账,采取上门走访、电话访等关怀方式,随时掌握情况,及时解决相关需求。“微网格”在明确五大员基本功能的基础上,突出了四项重点职能,即:政策宣传、发动群众,掌握社情、了解民意,隐患排查、及时上报,公益付出、志愿服务。同时,逐步健全三项制度,即:亮明身份制度,在醒目位置将管理员姓名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进行公示,工作中佩戴标识牌、工作证等身份标识;巡查走访制度,采取“看、问、记、化”的方式,主动对网格内安全、信访、矛盾纠纷等情况进行摸排。信息动态报告制度,对网格内的动态信息实时梳理分析,分类处置上报,确保微网格问题有人解决、矛盾有人化解、困难有人帮助、隐患有人整改。
每一个小区公共区域设置了“心愿墙”和“回音壁”,让群众将其需求张贴到“心愿墙”上,社区收集后并将处置结果张贴到“回音壁”上,社区有效的“微服务”增强了群众认可度。疫情防控期间,阳泉市城区共转发疫情防控指令1万余条,有300余名党员、群众主动申请参与到“微网格”的疫情摸排和宣传中来,管控区的“微网格”中更是出现了甘愿无私付出、身着“志愿者红马甲”的“志愿红”队伍,他们多数是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,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,切实增强了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效应,增强了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。
目前,各“微网格”在阳泉市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下,落实落细防疫政策宣传、人员情况摸排、重点人群管控、疫苗接种督促、网格信息报送、联防联控等,发挥微网格“前哨”“末梢”作用。“三微”治理模式,激发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,打造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。
山西日报、山西晚报、山西农民报、山西经济日报、山西法制报、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"山西新闻网-山西日报 "。
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:0351-4281485。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,请发贴至论坛告知。感谢您的关注!
凡本网未注明"来源:山西新闻网(或山西新闻网——XXX报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